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之有的父母离异或死亡,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少年群体――“留守儿少”或“留守子女”,且这个群体的人数还在迅速扩大。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少”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里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可以说,这一趋势已经成为阻碍我县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做好“留守儿少”的生活、学习、教育、管理工作,是当前摆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亟待引起政府及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为了真实、全面地了解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少年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保障和制度保障,2006年8月,团县委、县教育局,对全县在校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据统计,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总数24422人,其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有6165人,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25.2%;父母离异的学生有872人,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3.57%;单亲家庭(一方不健在)的学生有829人,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3.39%;父母双亡的孤儿有63人,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0.25%。我们把上述情况的儿童少年统称为“留守儿少”或“留守子女”,共计7929人,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32.4%。面对如此庞大惊人的数据和错综复杂的矛盾,我们认为农村“留守儿少”教育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已日益演变为令人堪忧的社会问题。
一、现状及成因
1、“留守儿少”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调查结果显示,有7.1%的留守儿童少年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少年;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少年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大部分学校和班级对教学质量和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时发现,每班倒数十名内的学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少年。“留守儿少”的学习情况不佳,这将严重影响他们以后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就业选择。
2、“留守儿少”的行为习惯养成较差。从教育局关工委和各校关协的调查中得知,留守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较多:在学习上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教师们反映,留守儿童少年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常沉迷于电视、录像、游戏;思想行为常具有破坏性、煽动性,会带坏其他同学,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分子的误导,走上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道路,给社会的安定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3、“留守儿少”的身心健康出现偏差。从个性发展特性来看,留守儿童少年大多年龄在8-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表现出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或焦虑、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情绪。基层学校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少年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自暴自弃,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暴力倾向和自杀念头。虽说这个比例还小,却不可轻视。留守儿童少年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可能影响到一批人,将来对家庭乃至社会难免不产生不良后果。
因为,我们知道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过程是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但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缺少相应的社会教育组织,社会教育微乎其微。不可遏止的外出务工潮使农村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缺乏应有的督促和诱导,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虽然有抚养“留守子女”的监护人,但多数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低下,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寄托就在于学校教育。遗憾的是,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实施单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难为留守儿童少年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即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多重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最终为“留守儿少”从结拜、游戏或斗殴等非正常渠道寻求精神安慰、感情寄托提供了可能性,造成了“留守儿少”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乃至违规、违纪、违法,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分析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家庭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其次是学校方面,学校教育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少年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然后是社会方面,社会对留守儿童少年的关注不多,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少年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少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总之一句话,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而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中,又尤其以家庭为最。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及家长的监护情况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及监护人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关键,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从目前“留守子女”的监护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①隔代监护型。隔代监护是指由祖辈抚养和监护。一般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带养,这是带养的主要方式。不利方面有两点,首先:由于两代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使得监护者在养育和管教方面过分溺爱,缺少必要的限制,从而容易让这些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其次:两代人年龄相差甚远,再加上农村的老一代人往往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大多数是文盲,这样他们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没有能力去教育孩子。②上代监护型。上代监护指由孩子父母同辈人来代养的方式,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所占比例约为2.5%-4.5%,这种监护方式对孩子也是不利的,因为上代监护人本身有自己的孩子要养,由于血缘关系,代养人往往偏爱自己的孩子,在物质和精神上对自己的孩子会更多些,这就使留守子女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长期下去,会使孩子养成唯唯诺诺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而感觉生活没有乐趣,监护人也往往对他们管教比较松散,从而使他们因缺乏约束而变得放纵。③自由监护型。自由监护型就是父母把监护的责任留给“留守子女”自己,由于他们的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在他们的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而他们的父母大多在金钱上给予充分的满足,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奢侈、浪费、道德水平低下等不良行为和习惯。
因此,如何教育好“留守子女”,使他们在缺少父母亲情的环境中,以确保他们健康成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服务于社会而不是危害社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二、对策与建议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社会监护体系。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少年教育问题,想方设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首先,流入地政府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以市民待遇,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把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当地公民教育之列;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少共享城市文明。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女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少年一对一的特别关怀。再次,有条件的乡镇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日托管学校等,将这些孩子组织起来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目前此项工作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晏家、茶坪、黄雷等已取得初步成效,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外出务工经商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2、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少年专门档案,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争取配备心理老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活动,吸引留守儿童少年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开通家长热线,定期与留守儿童少年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构建家校一体的监护网络。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做得好的学校有新晃三中、方家屯小学、茶坪学校、晏家学校等,团县委也于近日发出倡议,号召各级各类学校团委广泛开展为贫困学生和“留守儿少”献爱心活动。特别是晏家学校创办低龄寄宿制学校,加强“留守儿少”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得到了省市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
3、加强家教指导,整合多方教育资源。“留守少儿”属于弱势群体,由于他们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少年儿童又天生爱动,他们经常跑到野外玩耍,再加上他们对危险缺乏识别和自救的能力,在失去父母和长辈保护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车祸、溺水、遭蒙骗、被拐卖等意外危险事故的发生。为此,建议妇联、共青团、教育、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把留守儿童少年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同时整合乡镇、村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资源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和离退休老同志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积极创办假日托管学校,关心留守儿童少年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我县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不仅关系到新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关系到侗乡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衷心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