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毛逊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对于毛逊的籍贯,史料上有严陵(建德)人和西安(衢州)人两种说法,但据江山毛氏研究会专家考证,毛逊实为江山人,清漾毛氏后裔。说西安人也对,只是不够精确。说严陵人则是后人根据毛逊基本生活在杭州、建德的情况的一种臆测或附会。
一代琴师毛敏仲
宋末元初的一个秋天,毛敏仲徘徊燕京郊外,望见远处一群南飞雁缓缓地落在沙洲上歇脚,触景生情,抚琴谱出了著名的古琴曲《平沙落雁》,以寄所思。一时间争相传奏,流传至今。
毛敏仲,名逊,生卒年不详,主要生活在南宋后期至元初时期。他年少时,就投宋宁宗赵扩恭仁皇后的侄孙杨缵的门下研习琴谱。杨缵,字嗣翁,号守斋,又称紫霞。官至列卿。其女为宋度宗的淑妃。杨缵洞晓音律,倚调制曲,以雅琴名于时,有《紫霞洞谱》传世。其作词严于持律,常按箫定声,堪称姜夔(号白石道人)后之集大成者。当时与杨缵交游或师从者,大都是精通乐律的,如毛敏仲、张枢、徐理、施岳、周密、张炎等。他们曾在西湖结成词社,经常商榷乐律。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序》中载:“余疏陋谫才,昔在先人(指其父张枢)侍侧,闻杨守斋、毛敏仲、徐南溪诸公商榷音律,尝知绪余”,就记录了他们当时的艺术交流。
当时与毛敏仲交谊深厚的还有一位集琴师、诗人、词人于一身的汪元量,他的文学作品有“诗史”之誉。两人同为音乐演奏艺术家,同供事于南宋宫廷,后又都随三宫入大都(今北京),情感笃厚。临安山色、钱塘秋潮、西湖泛舟,都留有他俩的身影。汪元量《同毛敏仲出湖上由万松岭过浙江亭》诗云:“钱塘门外看新晴,舞蝶游蜂没一星。风挟断云横北,烟随飞雨渡南屏。苏堤柳树照波绿,吴苑麦苗连地青。邂逅寻诗过岭去,鼓鞞声震浙江亭。”
元至元十三年(1276)三月,作为亡国之君的宋恭帝赵偕三宫被元世祖忽必烈召往大都,毛敏仲亦随之而行。临行前,毛敏仲“腰宝剑,背瑶琴”,挥泪向汪元量辞别。汪元量作诗《送琴师毛敏仲北行》三首:
其一
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西来天。 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其二
五里十里亭长短,千帆万帆船去来。 请君收泪向前去,要看幽州金筑台。
其三
苏子瞻吃惠州饭,黄鲁直度鬼门关。 今日君行清泪落,他年勋业勒燕山。
诗中流露出诗人亡国后的哀怨之情,又充满了对友人远行时的抚慰之心。不过,送走毛敏仲后不久,汪元量也随宋太皇太后谢氏北上。北行后,宋恭帝赵被赐死,汪元量忍辱负重,慰文天祥于囚所,割食驼肉于天山,涉苏武牧羊之居延,历经磨难,终得南归。而毛敏仲却羁留幽燕,曾和叶兰坡、徐秋仙游,后授知宰执,推荐给元世祖。毛敏仲曾作一阙“激越凄婉”的观光操欲献,但未及召见,即客死馆舍。
封建时代,毛敏仲作为一个琴师,没有什么政治地位可言,史籍对他的生平记载也是一鳞半爪,以至于郭绍虞先生在《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对“毛敏仲”条目的注释是“生平不详”。但是他的艺术成就,足以奠定他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毛敏仲一生创作琴曲甚多,有《樵歌》、《渔歌》、《山居吟》、《列子御风》、《禹会涂山》、《庄周梦蝶》、《幽人折桂》、《佩兰》等。其中《樵歌》收入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神奇秘谱》。尤其是他创作的《平沙落雁》,已成千古名曲。散文家赵鑫珊在北京故宫听到这首古曲时,生发出这样的感受:“仿佛是随着寒冷的北风,掠过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蒙古大草原和长城两干多年的历史山谷,轻轻飘落到皇宫深院里来。”是呵,没有亡国之恨,没有毛敏仲那样一种独特的经历,则不能成就此曲。
|